想象一下:13支乐队在舞台上轮番奏响青春的旋律,12所小学的合唱团从独唱到和声无缝切换,甚至还有跨越重洋的音乐邂逅——这不是音乐节的宣传片,而是温哥华校园里真实上演的音乐盛宴!
VSB音乐盛宴
这里的比赛不拼奖杯拼成长
每年,温哥华公立教育局都会掀起一阵“音乐狂潮”。今年,由Magee中学主办的学区乐团节汇聚了9所中学的13支队伍,包括Point Grey、David Thompson、Prince of Wales、Templeton、Britannia、University Hill、John Oliver、Magee和Killarney学校。学生们带着长号、单簧管和鼓槌登上舞台,现场没有打分板,也没有金银铜奖,只有专业评委微笑着递来的“成长小贴士”。
“音乐是人类共同的快乐源泉,艺术让生活更有意义。”乐团老师的话道出了这场活动的真谛。与我们熟悉的“比赛”不同,这更像是一场开放式的音乐交流会。每支乐队的演出都会被录制,学生们不仅可以复盘自己的表现,还能从中“取经”!
而在早些时候,温哥华小学合唱节用童声点燃了舞台。12所小学的孩子们先分别献上1-2首歌曲,最后再合体演唱两首大合唱。当稚嫩的声线与清亮的嗓音交融时,你会恍然大悟:音乐从来不是孤军奋战,而是一群人的共鸣。
毕业前的最后一个音符
学生的“第二家庭”
对于Point Grey中学12年级的Linda Wang来说,今年的乐队节格外特别。“马上就要毕业了,这可能是我和乐队伙伴们最后一次同台。”她说时,眼中流露出不舍。在乐队的这几年,她不仅收获了最铁的朋友,更解锁了许多“隐藏技能”:
“我学会了提前准备的重要性,积极参与,认真倾听——因为每个声部都是彼此的依靠,尊重队友就是尊重自己。”
这段话听起来似乎很耳熟?其实,这正是留学生活中最需要的能力:独立、协作和同理心。
当你在异国他乡加入社团时,会发现乐队里学到的“默契”与小组作业、宿舍生活中的相处之道惊人地相似。正如Linda所说:“乐队是我中学时期最难忘的记忆,那些排练到深夜的日子,比课本更让我成长。”
从温哥华到爱尔兰
音乐是最好的“文化通行证”
更酷的是,音乐还能带你飞出校园,探索世界!今年,Magee中学的乐队带着乐器踏上了爱尔兰的土地。在戈尔韦,他们与Athenry音乐学院的学生一起排练和演出,白天在古堡博物馆追溯历史,晚上用音符进行交流——没有语言障碍,节奏就是最好的翻译。
“带学生出国演出,不只是让他们展示技艺,更是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成长负责。”乐团老师笑着说道。这些孩子在打包乐器时学会了细心,在陌生的舞台上克服了紧张,在与外国伙伴磨合旋律时懂得了包容——这些隐藏在乐谱里的软实力,往往比成绩单更能打动名校。
从西班牙传来的捷报
合唱团的“逆袭”藏着坚持的力量
如果说乐队节是温馨的家庭聚会,那么Lord Byng中学合唱团的故事就是一部热血的“追梦记”。今年,他们在西班牙蒙特塞拉特的“黄金之声”合唱比赛中,从27个国家、8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,赢得了青年组(14-17岁)冠军——这是加拿大40年来首次参赛,一开嗓便站上了世界之巅!
“17年前我刚来Byng时,合唱团只有14个学生;现在,6支合唱团加起来有300多人。”合唱团指导老师Lisa Lan是这所学校的校友,从乐队成员成长为冠军导师,她见证了音乐教育的魔力。为了这场比赛,学生们苦练数月,啃下了10种语言的复杂曲目,甚至还加入了舞蹈动作。
“听到我们名字被叫到的那一刻,感觉像在做梦。”12年级的Annie Song Wang说道。而Shea Liu则对文化碰撞印象深刻:“看到其他国家的合唱团演绎他们的民俗音乐,太震撼了!我们也把多元文化的故事唱给了世界听。”
未来留学生的“音乐启示录”
或许有些家长会想,孩子未来不打算走艺术道路。但其实,温哥华的这些孩子已经用经历告诉大家:
艺术是社交的万能钥匙:在乐队、合唱团里认识的朋友,可能是你留学时最先想起的人。
舞台是自信的练兵场:能够在几百人面前演奏,课堂上的presentation自然不在话下。
文化差异?用旋律打破!就像Magee的学生在爱尔兰用萨克斯“对话”风笛,艺术能帮助你快速融入陌生环境。
下次当你在国外校园看到音乐社团招新时,不妨大胆加入——说不定某天,你也会像VSB学校的合唱团一样,让世界听到你的声音!